冶金煤项目
产业适度规模化发展,促使设备、技术不断更新,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关键因素。
把握技术,让良币驱劣币爆发式增长于企业而言又爱又怕,爱之切的,是借市场东风,实现戴维斯双击,而担心的,则是受到低端主体的影响,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市场火热持续,东中部或爆发风光电价和补贴退坡是近年来国家持续实施的政策,从表面上看,如果电价补贴水平下降,将出现行业产能降低和利润下滑、市场规模缩小的情况,但对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新能源行业来说,其影响更大程度上取决于成本和电价补贴之间的比价关系。
另一方面,度电补贴已进入到补贴退坡轨道,而在补贴又没有完全降到位,因此分布式市场继续增长应将是大概率事件。和已经上演戴维斯双击的光伏相比,2017年风电市场的发展令行业有所失望,当年实现了超过15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这一数据与2011~2014年的每年新增装机相当,但难以与由于电价水平调整造成的2015年超过3300万千瓦新增装机以及2016年接近2000万千瓦的新增装机相提并论。做出上述预期并非因为电价补贴政策没有发挥调节、平衡市场的作用,而是与其成本变化和退坡力度调整程度有关。根据2016年至今安徽发布的备案文件,可以看出暂停备案的原因大都与消纳有关。在他的巧妙运作之下,5万美元在此后40年中连番数倍,最终达到8亿多美元。
2018年新能源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新的机制亟待建立,既有政策的有效实施需要进一步推进,风电、光伏电价水平下调,这些都将影响行业的方方面面。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等靠近电力负荷区域,一般不会存在消纳问题,但在经历2017年分布式光伏快速增加后,在部分地市范围内或一定区域内,光伏发电装机和电量在当地电网中的占比达到一定比例,未来发展和消纳空间问题必须考虑,出台相关标准,未雨绸缪,预防当地可能出现的消纳问题,应作为2018需要启动的重要工作之一。红炜打了个形象地比喻。
企业做好自身的风险控制是未来融资极为重要的一部分。2017年多家海外上市光伏企业陆续选择私有化退市,事出何因?在回归国内市场之后,迎接他们的又是一个怎样的融资环境? 2017年12月11日,阿特斯太阳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特斯)发布公告,董事长兼CEO瞿晓铧将以18.47美元/股的价格收购公司所有不属于瞿晓铧及其配偶张含冰女士的在外普通股。值得关注的是,在补贴退坡的情况下,光伏企业未来的发展动力需要依靠其他成本的下降。公开数据显示,隆基当前市值已经能达到715亿元,而阿特斯的最新市值为10.29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8.12亿元,两者市值足有十倍之差。
而今,随着各路资本竞相涌入,融资被动的局面或将悄然转变。当光伏产业面临融资困境找不到出路时,红炜曾发表过一系列文章对光伏产业融资难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而如今,在其看来,光伏融资已非差钱的阶段,更多的是谁牛钱跟谁走的问题。
回归之后 光伏企业退市后如何回归国内市场?目前来看,国内A股上市似乎是最优选择。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自2011年以来,在光伏方面一共发放贷款1200亿,共支持600多个光伏项目,并计划在2018年继续加大对光伏产业的融资支持。即使同行上市公司的技术、产品等各方面没有他们好,但是市值依然要比他们高。同时,融资渠道的多样化有目共睹。
她认为,光伏融资并不是无需担心资金问题,而是不同开发群体享受不同的金融待遇。同时,红炜强调,基金也好,融资也罢,往往不会直接去操作,而一定是依附于那些有独特商业模式的企业,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在2017年11月17日以3.62亿美元达成私有化协议的晶澳太阳能,之前一直被猜测势必会回归A股,而其在12月初发布声明,则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关于国内上市的计划。天合光能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也是一个实体经济的主体企业,目前各个方面对于我们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是很欢迎的。
整体来讲,光伏产业的融资水平依然利率偏高。融资困局不再? 自光伏电站开建以来,融资难题便如影随形。
引发光伏企业回归热潮的另一重要因素则是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发展至此,国内光伏市场的容量早已今非昔比。由于其自身项目小,散户多的特点,对分布式而言,大量的融资则是通过融资租赁进行的。
而产生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些优质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值被严重低估。还有缘分,就比如郎才女貌十分般配,但是地域或时间没到也不行,融资也是如此,要具体分析。英利绿色能源也曾多次遭到美国的退市警告,一度陷入窘境。在海外上市的优质光伏企业为何会选择走上私有化之路?一旦回归国内市场,他们面对的又是怎样的一个融资环境? 被低估的市值 资本市场和产业发展最好协同,主动退市是公司发展的战略选择。此外,从不同主体来看,大型国有光伏开发集团一般没有融资问题,而融资问题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和中小型光伏开发公司中。天合光能此前表示,退市后,如果选择回归A股,主要意义在于希望与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中国和亚洲光伏市场的发展协同。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海外本身对中国光伏企业缺乏认知的情况下,信息存在不对称问题,迎合投资人对中国企业不信任的观念加以利用并不是一件难事。回归到国内市场的光伏企业,会再次面临融资情况。
谈及光伏企业这一波退市潮将持续多久,彭澎认为,持续情况主要看国内和国外金融市场之间对中国优质公司的估值是如何判断的,国内股市溢价高自然就会出现回流的趋势。只是盲目地用光伏去圈钱,然后风险控制又做得不好,反而会让光伏企业死得更快。
与之相比,在国内A股市场,光伏板块估值持续走高。在未来2-3年内,还是希望能通过有效的机制,或是市场管理机制的成熟,将全行业的融资成本降下来。
也应看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大起大落的光伏产业存在较强的不确定性,监管机构对光伏企业上市的态度十分谨慎。这是继11月中旬晶澳太阳能宣布私有化之后,再一次出现了选择私有化退市的光伏企业。只要有好的商业模式,能看到未来几年这个企业能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回报的时候,根本不用去愁钱。另外,如果直接从国外退市,再从国内上市,相当于一种资本套利,也不是一种被支持的方式。
回归国内市场的这几家上市公司多是卖产品给下游电站的,一些企业在西部电站受限电和补贴拖欠等影响,实际收益率并没有太好。天合光能在回复《能源》记者的采访时如上表示。
如组件等硬性成本的压缩空间毕竟有限,如何压缩土地、并网等软成本就十分关键,融资成本的下降对光伏行业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选择自己的融资方式?红炜认为,更多的资本运作还是围绕着自身进行,要具体从企业的商业模式和项目来看。
在彭立斌看来,除了需要一定的资本金外,企业融资面临的考验一是管理能力,二就是项目风险控制。彭澎向《能源》记者表示,新投融资平台对与光伏市场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依次来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
在这一活跃的市场,大量的参与主体和资金流动似乎让人眼花缭乱。据业内人士分析,分布式融资主要是中小项目,做融资租赁相对会更容易。需要关注的是,虽然这些退市企业毫无疑问是优质的光伏企业,但是并不意味着他们在国内A股上市没有难度。整个光伏行业存在一个债务链条,国家补贴欠下游企业,下游企业欠中游企业,中游再欠上游。
中国光伏市场如今的地位不言而喻,据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18年若维持去年装机水平,中国仍然支持全球新增装机的半壁江山。近两年,光伏企业从海外退市已并非鲜见。
不过细看之下,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杂乱的市场的资本运作很好地依照有需有求进行着,逐利依然是不变的主题。新的投融资平台作为一个媒介,连接的是开发商与投资商。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前国内市场下游光伏装机已经占全球半数以上,在海外的品牌效应已经没有那么强,而品牌效应正是当初光伏企业选择海外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如今,从海外退市回归国内市场已然成为一种主流,不过这却是光伏企业的自主选择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